專題:2024年CC講壇
由北京君和創(chuàng)新公益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友會聯(lián)合主辦,主題為“和而不同,思想無界”的CC講壇第63期演講2024年12月1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玉泉路校區(qū))禮堂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羅靜出席,并以《養(yǎng)育孩子慢即是快 家長何不靜待花開》為題發(fā)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下午好,很開心能夠站在這里和大家分享育兒的話題。我從事兒童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已經(jīng)有十五年了,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已經(jīng)進入了青春期,老二進入了狗都嫌的年齡,我來自海淀,所以我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海淀雞娃老母,我們的育兒好像越來越難了,都覺得孩子好難帶,父母好難當。
有很多原因,我相信每個人心里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這么多年的咨詢也好,我的研究也好,我感觸最深的一個原因。
我在想,我們是不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太焦慮,太急功近利了,我們有可能是迄今為止史上最焦慮的父母。所以我們的焦慮什么?我們好像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陪孩子慢慢成長,我們沒有這么多耐心,我們也沒有信心相信,我們?nèi)绻龅絾栴}可以去克服,我們更沒有共情同理心,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的世界。
所以我們看不得孩子慢,我們說他們拖拉磨蹭,看不得孩子閑,我們說他耽誤時間,更看不得他們玩,覺得他們浪費生命,尤其是近些年來,有一句口號叫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的初衷是什么?是說中國的教育,與其重視大學,不如去關(guān)注一下孩子的早期教育,可惜的是他被很多別有用心的商家利用了,于是我覺得它變成了當今最惡毒的標語。
我們的起跑線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我到現(xiàn)在也沒搞明白這個起跑線是什么,但是他從初中降到了小學,小學降到了幼兒園,幼兒園降到了出生前,所以連我們的胎兒都要開始參與賽跑,他必須要在媽媽的肚子里聽莫扎特的音樂,他還要跟沒有見面的媽媽一起做有氧運動,甚至還要隔著羊水聽媽媽念英文單詞。
出生以后就更累了,所以好多孩子還沒有跑,就已經(jīng)累死在或者叫累倒在起跑線上了。跟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我的一個咨詢的個案,這是一個八歲的小孩,他是被醫(yī)院診斷為抽動癥,大家知道抽動癥嗎?面部表情不自覺的會抽搐眨眼睛,然后這個病如果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就叫做抽動穢語癥,就是這個孩子會不停的說臟話,但是他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到醫(yī)院里頭以后診斷為抽動癥,醫(yī)生就建議要帶他做咨詢,于是我們就認識了,我覺得這孩子能活著就不容易。這個孩子的主要帶養(yǎng)人是媽媽和姥爺,媽媽是一個企業(yè)的高管,姥爺是一名大學教授,他們兩個人自從知道生命降臨以后就定好了目標,清華大學,于是他們就開始認真的安排每一天的生活,不能浪費一分一秒,所以別的孩子還在屎尿屁的玩著各種游戲的時候,他們家孩子已經(jīng)琴棋書畫奧數(shù)口算什么都安排起來了。
這個孩子沒有童年,沒有玩,沒有休息,然后等到孩子上到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出現(xiàn)了這種抽動的現(xiàn)象。有一天,他跟媽媽說我頭疼,我肚子疼,我不想上學能請個假嗎?媽媽說你不要給我裝病,你知不知道為了你上學我付出了多少,這是全市最好的學校,孩子就去上學了,很快這個孩子就出現(xiàn)了非常難以控制的抽動的現(xiàn)象。后來在學校里頭被嘲笑被模仿,學校就建議他要去看病,直到這個時候媽媽才發(fā)現(xiàn)孩子生病了。
我跟媽媽聊這個過程的時候,媽媽其實并沒有覺得自己錯,她說我有錯嗎?我在為我的孩子規(guī)劃未來,他什么都不懂,如果我不為他規(guī)劃他以后一定會很糟糕,他跑不過別人的。我說那孩子為什么會?。磕阒篮芏鄷r候孩子會用生病來保護自己,然后讓自己免得被焦慮打倒??杉词惯@樣,我們也沒放過孩子,是吧?你病你的我學我的,誰也不饒過誰的。教育會是怎樣的一個教育呢?
我們在拔苗助長,我們并沒有真正的去看見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把他當做了一個機器,我們訓練他做什么,他就應該做什么,我們期待他達到什么程度,他們就能達到什么程度。
但事實上拔苗助長,苗一定枯萎,兩敗俱傷。我想告訴大家,個體的身心發(fā)展都是有規(guī)律可言的,如果你遵循規(guī)律就一定事半功倍,若你罔顧規(guī)律,有句話說,你欠了的遲早都是要還的。
孩子病在十二歲之前,我們可以用一年兩年的時間來幫助他重新獲得一套生長的系統(tǒng)。但如果他進入青春期,他開始出現(xiàn)嚴重的抑郁,他甚至出現(xiàn)了自殺自殘的現(xiàn)象,或者出現(xiàn)了網(wǎng)絡成癮的狀態(tài),我們可能用五年十年的時間才能把他帶回來,所以教育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接下來也想借這個舞臺,跟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我們課題組這些年的一些研究。
我們其實很容易觀察到孩子身體上發(fā)育的這些特點,比如我們有個順口溜,叫做二抬三翻六坐八爬十二走是吧?我們的身體發(fā)展是很有規(guī)律的,只不過有些時候孩子走的晚一點,有些孩子走的早一點,但他都能走。即使這樣,我們很多家長也會著急,因為我們會說,他們家都會走了,我們家怎么還在爬?我告訴大家,爬是生理發(fā)展中的標志性的一個里程碑,如果這個孩子爬的不好,他走路、跑步都會摔跤。其實對于生理上的發(fā)展,我覺得大家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好把握的,但是對于智力上的發(fā)展,我們就過于著急了,我們總希望給孩子塞很多我們叫填鴨式的教育。
事實上你知道,我們認為孩子只要智商高學習就好。事實上學習不僅是一個智力的活動,它還包括非智力的活動,也就是我們智力聰不聰明和心理的狀態(tài)強不強大,共同推進了學習這一件事情。所以今天我想利用這個機會,總結(jié)我們課題組這二十多年來的研究,也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心理上的發(fā)展規(guī)律。
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其實并不太了解孩子心里到底要什么,0~3歲他的身體和大腦都在快速發(fā)展,是人第一個發(fā)展最快的階段,大家知道嗎?孩子三歲的時候,他的大腦的腦重已經(jīng)達到了成人腦重的85%,這個腦袋里可不是水,大家要知道,他是通過什么來長腦子,是通過經(jīng)驗,是通過事物,是通過探索,是通過體驗,如果沒有這些,大腦就不會發(fā)展出更多的神經(jīng)突觸,而這些神經(jīng)突觸才是讓他變得更聰明的最好的方法。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什么?心理上的營養(yǎng),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什么?是一種穩(wěn)定而可控的感覺。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0~1.5歲媽媽給安全感,1.5歲到3歲,爸爸給安全感。所以,爸爸千萬不要是置身事外,如果你卷入到你的孩子的生活中,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會更健康更快樂。我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就研究爸爸的功能,當年有一欄節(jié)目叫做《爸爸去哪兒》大家知道吧?我在爸爸去哪兒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說爸爸了,沒人都不搭理我,直到爸爸去哪兒火了以后,大家才發(fā)現(xiàn)不同的爸爸確實可以看到不同的孩子的樣子。
到了3~6歲,我們的認知水平開始發(fā)展,什么叫做精細動作?就是我們手上的動作,我們手上的神經(jīng),在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皮質(zhì)的投射的面積是最大的,我們大腦前額葉皮質(zhì)管的是什么?管的是我們的計劃,管的是我們的學習,管的是我們的控制,管的是我們的監(jiān)測。
所以,你要想讓一個孩子變得更有理、更懂理、更懂規(guī)則,實際上是要激活他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要讓他動手,精細動作可以幫助這個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可是你發(fā)現(xiàn)我們?nèi)龤q以后,爸爸媽媽最喜歡跟孩子買什么禮物嗎?遙控車,我只需要動大拇指,它就到處跑懂了,其實這個時候你并沒有幫助他做更好的建構(gòu),你反而阻礙了他的發(fā)展。
這個時候除了精細動作,他的認知水平,包括我們特別在意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語言發(fā)展都開始有了心理上最重要的品質(zhì),這個時候就是通過我們幫他養(yǎng)成生活習慣,來建立他的自我控制感。
我曾經(jīng)聽過一個媽媽跟我說,羅老師我們家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并不能按點起來吃奶怎么辦?我說他要按幾點起來吃奶,不是說三個小時喂一次嗎?孩子的成長如果是這樣的,我們真的是養(yǎng)了個機器人。
我們在這個年齡階段,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nèi)ビ變簣@主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是養(yǎng)習慣,對吧?這個時候當我們幫他建立了身體上各個方面的自我控制的能力的時候,他就形成了最重要的一種心理品質(zhì),這是成功人士七大成功品質(zhì)中的一個叫做自我控制的能力。
接下來到了小學,可能小學之前我們都不焦慮,沒有關(guān)系,小可以讓他玩,等上了小學就不一樣了,我們拿著小鞭子在后面趕他是吧?6~12歲身體和智力開始穩(wěn)步發(fā)展的時候,我們最重要看見的就是學習的成績。有一個媽媽跟我說,我好害怕老師給我打電話,只要一看見是她的微信,我的毛都豎起來了,所以,你就知道媽媽天天處于怎樣的焦慮狀態(tài)中,我相信這個階段可能還好一點,這個階段我們要幫孩子培養(yǎng)的是動力系統(tǒng)。
你知道開始厭學,開始休學的年齡到什么時候嗎?小學四五年級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當時回憶,我從來沒有厭學,休學之說只有逃學之說,逃學其實也是去玩,玩得很開心,該上學還是會去上學,對不對?現(xiàn)在我們的孩子是連學校的門都不想進,我們在6~12歲可能要通過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些學習的習慣,幫助他們培養(yǎng)一些學習的能力,從而讓他們堅信可以有更美好的學習的未來。
接下來就是最令人頭疼的青春期,實際上我想問問在座大家是不是都覺得自己的青春期過得沒有那么激烈?對吧?現(xiàn)在為什么孩子的青春期過得這么雞飛狗跳的呢?我們可能太不懂他們了,我們太著急了,因為一到青春期,初中和高中壓力特別大。
我女兒現(xiàn)在青春期,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她跟變了一個人一樣,早晨起來的時候跟我說,媽媽我好丑、我好黑、我好難過,說一大堆她很糟糕的話,到了晚上又滿血復活的跟我說,媽媽沒關(guān)系,我覺得我是天下第一棒,總能處在她的情緒巔峰和低谷之間去徘徊,時間久了我也適應了。
我想告訴大家,這個年齡階段是最需要心理營養(yǎng)的,可往往都被我們的家長忽視了,因為我們只看見了成績,我的一個來訪者跟我說,我考上了好的大學會怎么樣?會畢業(yè)以后失業(yè),我可以去當快遞小哥,人家也不要我,我連車也不會開,所以我們看不見未來的時候,會讓孩子們失去對生活的信念。
但是如果你給孩子儲備一套系統(tǒng),讓他可以看見希望,我相信一切都可以解決,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孩子滿足的是什么?叫做心理的自我認同。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認為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一段心理危機,我們要去度過它,當你可以實現(xiàn)自我認同,知道我是誰,我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樣的事情是讓我開心的,那么他就達成了統(tǒng)一性。
而在青春期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必須要通過不斷的放權(quán),讓他擁有自主的感受、讓他擁有歸屬的感受、讓他擁有連接的感受。所以到了初中的時候,他的同伴對他的影響會遠勝于父母,所以,我想告訴在座的父母,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只有12歲,12歲之后他就不該歸你管了,如果他還歸你管,你們倆的關(guān)系可能就出問題了。漸行漸遠的親子教育需要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感,這非常重要。
我剛才有跟大家說,其實我們讓孩子去選擇他今天穿什么衣服都會激活他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有些東西你不用去天天跟他講你要做什么,如果能讓他自己擁有這樣的動機,是不是你就不會那么辛苦,不會那么焦慮了。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聊一個故事,這是我前一段時間的一個個案。這個小姑娘十四歲了,上初二,媽媽獨自來找我做咨詢,媽媽跟我說,我經(jīng)常被我女兒罵,罵的很難聽,然后她還動不動威脅我,她要死,最痛苦的是她時不時就不去上學了,我每天要跟她說話我都小心翼翼,我說以前的教養(yǎng)你帶她是怎么帶的?
她說我真的第一次做媽媽,我不會,我的脾氣急性子也比較烈,她一做錯事情我就會罵她,你知道她小的時候好乖,好聰明,什么都能干,學什么都會,所以我就讓她學了好多,她學不好的時候我就會罵她,所以現(xiàn)在還回來了,現(xiàn)在她說她是皇上,我連個妃子都不如,我小心翼翼的陪在她跟前還經(jīng)常挨罵。
我可能見到太多,所以就特別釋懷了,對孩子的教育,這個孩子我跟媽媽去分享說她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媽媽也能理解,說我當時可能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我只想著讓她做很多事情,我并沒有想著去關(guān)心她到底需要什么。所以現(xiàn)在怎么辦?我想告訴大家,可能現(xiàn)在也沒有別的辦法,欲速則不達,我們只能慢下來,慢慢的去重新養(yǎng)育這個孩子。
如果我們慢下來會怎么樣?《道德經(jīng)》有句話叫做反者道之動,什么意思?如果我們想要讓一個事情變得更快,我們恐怕要從慢做起,而且當它更快的時候就不要再快了,因為它會朝它的反方向發(fā)展,變得更慢,教育我相信尤其如此。
我其實以前也是個急脾氣,今天的說話速度已經(jīng)很慢了,以前一分鐘250個字,我還數(shù)過,所以,我是從什么時候真正慢下來的?在疫情的時候,因為小區(qū)經(jīng)常被封,所以在家里什么也沒,就開始琢磨大事了,真正靜下來、慢下來我發(fā)現(xiàn)才能有大事。
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學做飯,然后我開始練功,我開始抄經(jīng),我開始讀書,我開始帶娃,當我慢下來的時候,我家的孩子們也好,老人們也好,包括我老公都舉雙手稱贊說媽媽長大了,對,長大了,我自己感受特別明顯的是,第一個,我發(fā)現(xiàn)當我慢下來的時候,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了,因為我學會了以前我認為不擅長和不會做的事情,我開始幻想我的老年生活,除了在廣場跳舞以外,我還可以干很多別的事情。
第二個,是我發(fā)現(xiàn)我好像對很多問題不再是問題了,就像有一個笑話說一個病人看醫(yī)生,醫(yī)生說你再晚來一會病就好了。第三個就是我發(fā)現(xiàn)我變得更溫柔了,我變得更善解人意了,我兒子作文不好,他的不好是我預料到的,所以我覺得不能著急,因為作文這件事情確實著急不得,但真的沒想到超出了我的預料,他更糟糕。
老師給我經(jīng)常打電話的時候就說,這個可樂的作文媽媽要多用心,我覺得我已經(jīng)很用心了,還是沒有幫他有太多提高。那天我們倆寫作文的時候,他前面還都很認真的在跟我討論,突然間他拿了個放大鏡貼在我臉上,然后他說媽媽你長得太可怕了。于是他笑了五分鐘,我看著表,我當時在想你笑,我看看我能容忍幾分鐘,容忍了五分鐘之后他停下來,突然說,媽媽我知道這段怎么寫了,我當時挺吃驚的,我覺得孺子可教是吧。
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慢一點真的不是壞事,當你慢下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他自己可能獲得了更多的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主動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愿意去探索,當他自己成功了以后,比我給他的成功會更讓他興奮。所以,想起了這首詩,叫手把青陽青秧插滿天,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凈,原來退步是向前。
這是我年輕的時候的照片,看上去母慈子孝對不對?但其實也曾經(jīng)一地雞毛,所以我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但是沒有關(guān)系,當我發(fā)現(xiàn)我能靜下來,我能慢下來的時候,我的溫柔便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我的等待也變成了最大的動力。我疫情之后,我就在想怎么才能讓更多的人感受我的感受,從中獲益。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讓自己慢下來是需要練習,是需要環(huán)境的,我們在原有的家庭里頭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契機,比如說如果一個媽媽愿意慢下來,一個爸爸著急的不行,恐怕也很難做到,所以我創(chuàng)辦了一個親子營,取名叫蘿卜營。蘿卜營的初衷是什么?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什么來著?一個蘿卜一個坑,我想讓孩子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坑,所以創(chuàng)辦蘿卜營的時候,我們的理念就是慢下來,我們帶著孩子們,我們讓孩子們自己去市場上買菜討價還價,回來開始自己做飯、燒鍋、切菜、放油,然后回來我們一起討論一顆土豆的生老病死,來聊一聊民以食為天。
我們還讓孩子們一起去感恩食物,感恩生命。當他們走進生活的時候,當你可以把生活還給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樂趣無窮的,他們會愛上生活。在暑假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們?nèi)ゲ菰?,看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坐在草地上去看牛兒慢慢吃草,夜晚仰望星空。有一對父子倆,他們倆曾經(jīng)有很深的矛盾,兒子老覺得爸爸做的不夠好,老批評他。那天他們兩個人坐在草原上安安靜靜的聊了三個小時,回來以后都很開心,我們想把時光還給孩子,無論是在草原湖泊,還是在海邊沙漠,我們都希望孩子們可以沉浸式的享受自己的生活。
我們在所有的營期里頭必須要有的部分,一部分是我們的心理活動,我們的心理活動是為了讓我們的父母看見孩子,你知道在家庭,如果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變,我們的生活事件不變,孩子父母們不太看得見孩子有不一樣的地方,很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美好。所以,我們會在情緒的小游戲中,會在溝通的游戲中,不斷的讓爸爸媽媽去看見你的孩子內(nèi)心到底想要點什么。
一個來自重慶的媽媽,是個單親的媽媽,她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精神都放在兒子身上,你知道當一個孩子越被關(guān)注的時候,他越容易出問題,當我們的父母過度投入一切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他就很難變得更乖,所以,這個孩子在營里頭不是吵架,就是跟別人生氣打架,經(jīng)常做一些很讓媽媽生氣的事情,媽媽就總在后面吼他,重慶媽媽的嗓門也大,他經(jīng)常在后面吼的,我們都為之一震。
我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就讓媽媽看見,孩子不是不聽話,也不是不能遵守紀律,是因為你沒有給他更明確的要求,同時你也沒有給他更多的鼓勵,你總在批評批評他。當媽媽看見這個以后,她說兒子對不起,媽媽不應該吼你,我錯了。孩子特別大度,說媽媽沒關(guān)系,當媽媽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才能真正的放下對孩子的很多要求
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這個孩子十七歲,爸爸媽媽找到我的時候,孩子已經(jīng)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癥,已經(jīng)開始在服藥,并且已經(jīng)休學。在家里不說話也不交流,每天自己玩兒,看手機。我跟爸爸媽媽聊完以后我就知道了,因為爸爸是一個特別專制的家長,在家里說一不二,他永遠不允許你有你的想法,因為爸爸也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父母,所以爸爸成長的就是這么壓抑。
媽媽為了平衡家里,因為老人和他們住在一起,她也只能忍氣吞聲站在爸爸這一邊訓孩子,孩子得到的鼓勵太少,從來沒有被贊美過,所以當他在學校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扛不住了,于是抑郁了,好在他喜歡上了我們營里的活動,所以他來了。
我跟父母說,我們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放下心來放慢節(jié)奏,重養(yǎng)一遍這個孩子,就把他當做一個小孩慢慢關(guān)照。這個孩子一直跟著我們的營四期,從最早的新疆營跟到最后的大連營,四期以后他變了,他開始說、他開始笑,他開始跟我們討論一些他的想法,他開始告訴我他未來想做什么,他說希望我愛的人永遠開心,我永遠順遂,永遠健康,永遠自由。
我相信,當一個生命有希望的時候,它就一定能夠綻放的更美妙。今年九月份開學的時候,他的媽媽告訴我們孩子復學了,我們特別開心。我在想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可以變化,我們的父母也可以改變,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必外求,為什么我們不再看到自己具足的本性,也許是因為我們過于焦慮,掩蔽了我們原先最好的明德。
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在告訴我們,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大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我們只需要去明亮我們的明德就夠了。我想用《大學 禮記》的開篇跟大家去聊一個話題,怎樣才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讓我們變得更有信心,更有耐心,更有同理心,也更能夠自在的去育兒,知止而后有定。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當我們了解了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我們就會變得不那么焦慮,我們能慢慢的慢下來,安定內(nèi)心,心安是每個人成長必須要去學到的一項本事,定而后能靜,當我們安定下來,我們就不會被紛擾的外在的誘惑所擾亂。我們能夠安靜的看見我們自己的孩子,當我們靜下來,當我們安定下來,我們就能靜下來,我們才能夠去三思而后行。
所以生活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我一直相信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不著急,也別太緊也別太松,生活就是這樣的,它是有一定的頻率和節(jié)奏的。所以不要總是跑到孩子的前面,我們要學會跟著他慢慢來,知道跟著孩子在一起享受他成長的時光,同樣也是養(yǎng)好自己的過程。
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家和萬事興,可是你知道萬事興的前提是子安,孩子安寧,子安的前提是母靜,如果我們的母親不躁動、不焦慮、不煩躁,我們的孩子必然會安定安寧,而母靜的前提是父愛,一個家一個孩子的成長,它是一個系統(tǒng),它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的女兒五歲的時候,曾經(jīng)帶著我兩歲的兒子,還不太會說話,走到我跟前跟我說,媽媽你知道為什么你成為了我的媽媽嗎?我說為什么?他說因為我們兩個人在天上看了很久,看見你,覺得你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媽媽,因為你像一個好媽媽的樣子,所以我們就鉆到了你的肚子里,你看孩子天生就會相面,我兒子什么都不懂,還跟著點頭。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很感恩他們來到我的生命里,他們讓我看見了更好的自己,我也期望我有這樣的智慧,讓他們看見他們的獨一無二,我更希望我有勇氣能夠讓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越是獨一無二的人,我相信越是不會被AI代替,越是獨一無二的人越能活出自己的生命,所以不要擔心你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也許正是他的不一樣,才真正成就了他自己。
我特別喜歡葉圣陶先生說的一句話,叫做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不是工業(yè)。這句話告訴我們,每朵花都有它的顏色,都有它的形狀,都有它的花期,都有它不一樣的地方,哪怕它很小,它也會招來喜歡的目光。所以,我們要慢慢養(yǎng)我們的孩子,你知道慢養(yǎng)才能夠讓孩子真正的找到自己,所以慢工出細活,功到自然成養(yǎng)育孩子,在我看來慢就是快。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xiàn)場速記整理,未經(jīng)演講者審閱,新浪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